文章摘要:
艾草三年蓄,功堪百病除。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灸之。用艾草進行灸療起源于中國,是非常古老的養生保健方法。在古代民間就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說法。
艾草三年蓄,功堪百病除。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灸之。用艾草進行灸療起源于中國,是非常古老的養生保健方法。在古代民間就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說法。

古人為什么要用艾灸來調理、治療、預防和保健養生?因為艾的性是陽性,是扶陽之性。所以古人借用艾草的性,借用艾草的火性來調整人體所失去的陽氣。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父親也是一位著名的醫學家,叫李言聞,曾寫過《人參傳》和《奇艾傳》,他在書里寫道:“艾有參之功,參無艾樸實之德。”
大道至簡,艾草無處不在,田野、山岡隨處可得。它的功效和人參是一樣的,但是它有利于大家的這種德、這種作用是人參沒有的。所以,古人就把這味草稱之為“百草之王”。
艾灸不光是能夠調理一些醫藥所不及的疾病,其實它是養生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吃藥一籮筐,不如艾灸一炷香。
有些病必須艾灸才能除根

孟子說“七年之疾當求三年之艾”。
古人治病,是有個次序的,什么次序呢?用藥,就是用草治不好的病就要用什么?用石,石就是砭針,就是我們現在的鋼針的前身叫砭針。如果用石用鐵治不好的病就要用什么?用火,所以,叫一灸二針三湯藥。灸法在中醫的體系里面,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
艾草功效
都說“寧治十男子,不治一婦人”,都說婦科病不好治,但是艾灸可以!只要堅持得好,艾灸能治好很多婦科病,甚至達到根治的效果。比如:不孕不育、宮寒、痛經、月經不調、閉經、宮血(崩漏)、盆腔炎、附件炎、陰道炎、宮頸息肉、輸卵管不通或通而不暢、卵巢功能低下、多囊卵巢、子宮脫垂、子宮肌瘤、乳腺增生、產后風等等。
一生灸四次,百病難犯
中國灸法有“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的說法。韓國人對艾草喜愛有加,使用艾灸由來已久。在很多韓劇里都可以看到韓國人做艾灸的場景,《人魚小姐》中女主角給婆婆用艾灸做調理的畫面使艾灸被年輕人所認識。
公元550年,灸法由我國從朝鮮傳到日本,日本將灸法擴展應用到防病保健。日本從1937年元旦起,由政府組織掀起全民三里灸健康運動,日本人普遍施行養生灸,并流行“勿與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風門之穴人人灸”等諺語。
在日本,無論男女,一生中都必須灸至少4次:十七八歲時灸風門,據說是預防感冒;二十四五歲灸三陰交,意在增強生殖能力;三四十歲,則灸足三里,認為可以促進脾胃功能、防止疾病、增加壽命;到了老年,為了防止視力衰退,一半多采取灸足三里兼灸曲池,灸曲池的目的在于使眼睛明亮,牙齒堅固。

艾灸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守護神
嬰幼兒常常容易患肺系(即呼吸道)和脾胃疾患。我國古代醫家根據小兒的這一生理特點,提出:灸身柱以助小兒生長發育,防治各種呼吸道病癥,就是其中主要內容之一。
5世紀,這種方法東傳至日本,身柱穴被日本醫學界譽為“小兒百病之灸點”。日本針灸醫家代田文志曾于1938年在長野縣小學校為身體素質虛弱容易感冒,患有貧血、遺尿、消化不良的小學生集體施灸身柱穴,連灸了一個月后,被灸學生的食欲、體重都明顯增加,學習成績也普遍提高,外出旅行再也不落后于他人。續灸半年后,一些營養不良、體弱多病的學生大都病況痊愈。此事曾在日本引起轟動,其他許多地方的中小學校都效法施行。
善用節氣灸,可防治多種疑難雜癥
“節氣灸”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選擇對人體有影響的腧穴進行艾灸,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據節氣的不同,對應治療和預防的疾病也不同,如立春、小滿、芒種時正好灸治消化性疾病,而立秋、立冬、春分時則是預防、治療中風的好機會,三伏天做好三伏灸,冬病夏治的效果眾所周知!還有一句話叫做“春灸氣海、秋灸關元”等等。根據節氣進行艾灸調理,順其自然,效果會更好!一般節氣灸最好能在節氣當天或前后三天內進行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