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紅腳艾草真正的功效是常灸可使人美艷(優于其他艾草)并能治療瘧疾(傳染性腸道疾?。?。其葉小絨少,味略苦(其他品系的艾草比較苦)
紅腳艾,又稱“鮑姑艾”,別名神艾,常用做艾灸。其葉小絨少,味略苦,廣東當地人常用作食材,如艾糕(餅)、艾草湯等。
紅腳艾,說起這種艾知道的人并不多,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的妻子,名叫鮑菇,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女中醫,她最擅長的就是用灸法來治病。葛洪寫有一本著名的醫書,叫《肘后備急方》,屠呦呦就是受《肘后備急方》啟發而發現青蒿素的。

紅腳艾草的功效和作用
紅腳艾草真正的功效是常灸可使人美艷(優于其他艾草)并能治療瘧疾(傳染性腸道疾?。?。其葉小絨少,味略苦(其他品系的艾草比較苦),廣東當地人又讓其當成主要的食材原料之一,如艾糕(餅)、艾草湯等,因為苦味,葉面有少許灰白色絨毛,而區別于粵東的珍珠菜。
中國歷史唯一灸師——東晉鮑姑的灸法取材于當地(今廣州周邊,如佛山、東莞、惠州等)出產的紅腳艾,其對治療贅瘤與贅疣有明顯效果。書載:“每贅疣,灸之一炷,當即愈。不獨愈病,且兼獲美艷。”傳言,凡是鮑姑用紅腳艾幫人治病后,不但灸到病除,更能起到美容養顏的效果。也正因為此,人們便把此種紅腳艾稱為“鮑姑艾”。有詩為證:越井崗頭云作鄰,棗花簾子隔嶙岣。乃翁白石空餐盡,夫婿丹砂不療貧。蹩躃莫酬古酒客,龍鐘誰濟宿瘤人。我來乞取三年艾,一灼應回萬古春。
書中記述:“鮑菇用越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贅疣,一灼即消除無有,歷年久而所惠多。”因此,紅腳艾又被稱為鮑菇艾。從鮑菇艾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同產地和品種的艾草,功效往往并不相同。
鮑姑簡介
鮑姑,名潛光(約公元309-363年),上黨(今山西省長治)人,晉代廣東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醫家葛洪之妻。是中國古代女名醫。晉代著名煉丹術家、精通灸法,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之一(晉代鮑姑、西漢義妁、宋代張小娘子、明代談允賢)
鮑氏醫術精湛,尤長于灸法,以治贅瘤與贅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羅浮山盛產的紅腳艾進行灸治,取得顯著療效。
相較于醉心安鼎煉丹的葛洪,鮑姑則把更多精力放在了醫術上。她修道之余,采藥制藥,自研灸術,終于獨創一門艾灸絕學。雖然鮑姑無專著傳世,但丈夫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針灸醫方百余則,列舉的灸術就占九十多條,其中對灸治的功效與施用方法都做了精妙講解。

后人多推測,書中有關灸治的論述,多半出自鮑姑之手。
【民間傳說】
一天,鮑姑在行醫采藥回歸途中,見一位年輕姑娘在河邊照容,邊照邊淌淚。鮑姑上前一看,見她臉上長了許多黑褐色的贅瘤,十分難看。鄉親們因此都鄙視她,亦無法找到男人,故而顧影自泣。鮑姑問清緣由,即從藥囊中取出紅腳艾,搓成艾絨,用火點燃,輕輕地在姑娘臉上熏灼。不久,姑娘臉上的疙瘩全部脫落,看不到一點疤痕,變成了一個美貌的少女。她千恩萬謝,歡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