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世界上從來沒有哪一味草藥能像艾草一樣,能與普通人的生活結合得這么緊密!因為它不僅是草,還是藥,也是生活用品,可內服外用,被譽為“草中鉆石”。
艾草草中鉆石
世界上從來沒有哪一味草藥能像艾草一樣,能與普通人的生活結合得這么緊密!因為它不僅是草,還是藥,也是生活用品,可內服外用,被譽為“草中鉆石”。

從古至今,人們都是打心眼喜歡艾草,推崇艾草的。古人尊稱長老,叫“艾”;形容青年美貌,也用艾,叫“少艾”;在《詩經》上,連保養都不叫保養了,叫“保艾”;《史記》里更是把太平無事寫作“艾安”。從這些稱呼中我們不難發現,艾草,就是充滿愛意的草。
在古代,艾草還被當成是引天火的材質,《博物志》言:“削冰令圓,舉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說的是把冰刨成一面凹面鏡,對著太陽,然后將艾草放在冰塊下,太陽聚焦后產生高溫點燃艾草,這就是引“天火”過程。古人用這種方式來祈求上蒼的保護與庇佑。所以在古人眼里,艾草是非常神圣的。
歷史上的四大名艾
對艾灸從業者來說,全面地認知艾草,非常重要。只可惜大多數人對艾草的認知不夠全面,甚至是錯誤的。翻閱古代典籍,歷史上比較有名的艾草有四種,分別是北艾、海艾、蘄艾、祁艾。
紀凱在西雙版納采艾
一、北艾
北艾即現在的“九頭仙艾”。宋代蘇頌在《圖經本草》曾記載道:“艾葉,……今處處有之,以復道及四明者為佳。”書中認為,復道和四明的艾最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也提及過:“湯陰者謂之北艾”。
據考證,復道為今天的河南安陽市湯陰縣所轄,即今天的伏道鎮,所以這種艾草又稱為伏道艾。一代名醫扁鵲就葬在伏道鎮,而伏道艾就種植在扁鵲廟的周圍。伏道艾和其它的艾相比,長得高大又茂盛,出絨率極高,藥用價值也高,南宋詩人范成大曾寫過一首叫《灼艾》的詩:“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意思就是說,行灸取艾要尋求真正的伏道艾,取穴要按古代的《明堂經》來取,把伏道艾的地位拔得非常高。
對伏道艾最高的贊譽出現在明代。據《湯陰縣志》載:“伏道為名醫扁鵲的墓地之一,并有著名的艾園……明代官員作詞詠艾,立碑記事,稱湯陰艾園之艾,為藥用第一,尊為仙艾。”說的是明代時期,伏道艾作為專供皇室使用的貢品,因而被尊稱為仙艾,也稱“九頭仙艾”,這種艾草,就是李時珍所說的北艾。由此得知,古代重湯陰艾可見一斑。
二、海艾
和北艾齊名的,還有一種艾草,叫海艾,這種艾草也是在宋代時被發現,《本草綱目》曰:“艾葉……宋時以湯陰復道者為佳,四明者圖形。近代惟湯陰者謂之北艾,四明者謂之海艾。”這里所說的四明,即是今天的寧波。只是目前海艾存量不多,品牌還不夠響,需要地方政府和有識之士推動并加以繁榮。

三、蘄艾
到了明代,又發現了一種艾草,叫蘄艾,這是在李時珍的家鄉,湖北蘄州發現的。李時珍對自己家鄉的這種艾草,非常推崇。在《本草綱目》中,他毫不掩飾對這種艾草的喜愛,李時珍認為:“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
四、祁艾
最后說說祁艾。其與蘄艾讀音相同,但并非產自湖北,而是專指產于河北安國(古稱祁州)的艾葉,所以這種艾草也叫祁艾。祁州處于北方中心地理位置,盛產藥材,為北方藥材集散地。在清宮醫案中,就有不少關于祁艾的記載。清代小說家李汝珍晚年所著《鏡花緣》載:以祁艾灸三次,治疣目(瘊子)落后永不復發。書中出現“祁艾”,印證了當時祁艾作為中藥材已經為醫家所用的歷史事實。
除了上述歷史上記載的幾大名艾外,還有一種艾,也常被人提起,這就是“紅艾”。對紅艾的產地,各地說法不一。廣州越秀鮑姑殿內的一副對聯:“妙手回春虬隱山房傳醫術,就地取材紅艾古井出奇方。”這副對聯提到了一個人,一種艾。
一個人指的是鮑姑。鮑姑是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的妻子,是我國著名的女中醫,她最擅長的就是用灸法來治病。葛洪寫有一本著名的醫書,叫《肘后備急方》,屠呦呦就是受《肘后備急方》啟發而發現青蒿素的。
一個艾指的是紅腳艾,又被稱為“鮑姑艾”,產于廣東越秀地區。據說紅腳艾美容功效非常好,《鮑姑祠記》記述:“鮑姑用越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贅疣,一灼即消除無有,歷年久而所惠多。”說的是鮑姑經常用紅腳艾來治療一些面部的疾病。
從鮑姑艾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同產地和品種的艾草,功效往往并不相同。
清朝有個叫陳士鐸的名醫,在其《本草秘錄》著作里說過:“野艾則天然自長于野世,得天地至陽之氣,故能逐鬼辟邪、祛寒而散濕,其力實勝于蘄艾,豈可舍此而取彼哉”。陳士鐸的這一說法,值得大家深思。

中國艾草品種的多樣性
中國地大物博、物種資源非常豐富,所以遠不止上述所述的幾種艾。有資料記載,我國艾草品種大約有180種之多。艾草因生長水土不同,緯度不同,光照不同,必然造就他們各有千秋的秉性。
古人因交通不便,所接觸的視野有限,不可能像現在這樣,一日千里,所以,對艾草的認知難免會有局限性和主觀性。就算古人所言極是,時至今日,斗轉星移,氣候、土壤等自然環境的改變,恐怕今日所謂的幾大艾草,跟古人所述的艾草相比已面目全非。
科學地評價艾草的好壞不能一味地抱古人的大腿,人云亦云,否則不僅愚昧,也是自欺欺人。古言古籍僅供參考,當下我們所做的應該從多個維度、指標來進行綜合評測,才能科學化地評價各地艾草的特色。
正因如此,自2016年年初就開始在全國大面積尋找優質艾草原產地,并陸續發現許多艾草品種,其有效成分及其商業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被發現。截止目前為止發現艾草種植基地里,已種植了全國37種艾草樣本,且形態各異、香型各異。讓人驚喜的同時,深感立刻要做的是盡快發現、拯救散落在荒野、田間、山腳下的等待被“救世”的艾草。
中國遍地都有艾草,說明遍地都有寶。只可惜地方政府不重視,農民也不以為然,艾草在很多人眼里被視作害草,被加以除害,乃至到了“斬草除根”的地步!
艾草的使用價值被嚴重低估
此外,現在我們對艾草的利用,也沒有做到“物盡其用”,大多局限在生產艾絨及衍生品上。事實上,一顆小小的艾草,可運用的領域簡直太多了。除了最常見的入藥用、制絨用,還可以提煉精油用、食材用、飲品用、沐浴用、制香用、觀賞用、祛瘟疫用、顏料用、飼料用、工藝品用、日化用品用、生活用品用、保健產品用等等。
每一種艾草在其運用的領域及其更大的價值還有待被發現!到底哪種艾草適合藥材,哪種艾草適合食材,哪種艾草適合香料,哪種艾草適合提煉精油,哪種是觀賞類艾草,這些都需要去考證。即便同一種艾草,換個地方種植,也會出現“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