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水泡處皮膚很脆弱,容易撕裂,要小心涂抹。保持傷口周圍清潔,不可沾水或其它污染物,易磨損部位需要涂中藥燙傷膏后包扎。
艾灸時出水泡的情況時有發生,很多人很惶恐。其實大可不必。艾灸療法最早就是通過發泡來排出體內寒邪治愈疾病的。
現代艾灸大多以溫和灸為主,一般不容易出水泡。但有時溫和灸也出水泡是什么原因呢?

一、溫和艾灸出水泡幾種情況:
1、艾條或艾灰意外掉落接觸皮膚燙傷。
2、艾條離皮膚太近灼傷。
3、艾灸未感覺到熱,但患者氣血弱皮膚嫩,真皮薄,角質層薄,附件少(上皮細胞,皮脂腺,汗腺和毛發)易出泡。
一般艾灸落灰或灼傷后起的水泡,都會較淺表不容易留疤,如果傷到真皮層留疤痕的幾率大些,當然疤痕的形成是與本身的體質和細菌感染都有關系。所以要積極預防,一旦出水泡也不用驚慌,正確處理就好。
二、水泡預防
1、可以用方便安全的體位避免意外燙傷,如:側躺灸面部、背部,防止艾條艾灰掉落。
2、艾條離皮膚近灼傷出泡。如果感覺燙,及時移開艾條避免過熱出泡。
3、有些氣血弱、先天皮膚太嫩,真皮薄,角質層薄,附件少(皮膚附件:上皮細胞,皮脂腺,汗腺和毛發)的人,皮膚很像新愈合的傷口表面或像有層塑料薄膜一樣,不太高的溫度即可引起灼傷出水泡。
像這種皮膚疏松,氣血弱,容易紅,抵抗力弱的皮膚,艾灸時間和熱量應該相應小些。

艾灸起泡處理
三、水泡處理:
1、小水泡不需處理,皮膚可以自己吸收。
2、大水泡,消毒后,用一次性針側面刺破水泡,后用消毒棉吸收水泡液體。涂抹消炎中藥軟膏等,均勻的涂在水泡處。因為水泡處皮膚很脆弱,容易撕裂,要小心涂抹。保持傷口周圍清潔,不可沾水或其它污染物,易磨損部位需要涂中藥燙傷膏后包扎。
3、如果皮膚愈合慢,醫院處理效果不佳甚至紅腫滲液,可以用中藥配合艾灸調理。黃芪是治瘡瘍爛肉的重要藥物。
傷口愈合差案例:一患者,腋下腫瘤摘除后,傷口滲液不愈合,每天要換多次紗布。用補益氣血方藥加重黃芪30克后服用,滲液減少,不到半月而傷口愈合。所以燙傷輕者泡黃芪大棗水即可,重者可以請專業中醫師開中藥或中成藥調理,以加速愈合,也可以艾灸患處加速愈合。
補益氣血中成藥參考(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方歌:參芪甘術歸,升柴姜棗陳。
藥物組成:黃芪(蜜炙)、甘草(蜜炙)、白術(炒)、黨參、當歸、升麻、柴胡、陳皮、生姜、大棗。
適應癥:脈微細、嗜睡、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便溏、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等。
禁忌癥:
1、惡寒發熱表證者,暴飲暴食、脘腹脹滿實證者。
2、高血壓以及血壓有上升趨勢,應立即停藥。
3、服藥期間出現頭痛、頭暈、復視、皮疹、面紅者,立即停藥。脈緊大數不能服用。
4、病情復雜請及時中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