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艾灸后的排病反應主要表現為病邪排出的一系列表現比如出汗、出疹、水泡、腹瀉、尿多、月經、白帶、痰飲、鼻涕、眼淚等等。
有一些人認為做艾灸后一定要有排病反應,否則就沒有效果,其實這不是絕對的。
首先艾灸后的排病反應主要表現為病邪排出的一系列表現比如出汗、出疹、水泡、腹瀉、尿多、月經、白帶、痰飲、鼻涕、眼淚等等。但是這些往往出現在病程比較長,癥狀比較重,尤其是體內濕氣水汽盛的情況。

其實,病邪以什么樣的方式排出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它可以是顯而易見的,也可能消失于無形之中,這些是和被施灸者的疾病和自身體質狀況密切相關的。——因此不能以是否出現艾灸的排病反應作為判斷艾灸效果的一個標準。
判斷艾灸效果的標準還是要以主癥是否改善,飲食睡眠二便精力體力等整體狀況還有抵抗力免疫力是否逐漸提升來評價。
做過艾灸的人經常會有這樣的困惑,就是艾灸后身體出現一系列變化后,不知道到底是副反應還是排病反應?因此不知道自己到底還要不要,能不能繼續做艾灸
艾灸排病反應
確實從臨床表現上來講艾灸后的副反應和艾灸后的排病反應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比如出汗,出疹,皮膚瘙癢,鼻涕眼淚眼屎增多,小便頻或腹瀉,月經提前量多,白帶增多都是艾灸副反應和排病反應共有的臨床表,那么應該如何鑒別呢?
如果是艾灸后正氣祛邪的的排病反應,在出現排病反應的同時,體力精力睡眠飲食都正常,沒有其他異常不適,比如有的人艾灸后大出汗,或拉肚子反而覺得更舒服,更輕松,這就是排病反應,而如果覺得沒力氣,甚至有虛脫的感覺這就是副反應了。另外還有一艾灸后的反應比如艾灸后起水泡,排除燙傷的因素外,是體內水汽濕氣外排的表現,不屬于副反應;另一些反應比如小便短刺,口干舌燥,咽痛牙痛等則是艾灸后的上火的反應不屬于排病反應。

艾灸副作用反應
艾灸后出現副作用有哪些?與哪些因素相關?
艾灸的副反應主要表現為上火,傷津,還有局部皮膚過敏,臟腑功能失調四種類型:
上火反應可表現為咽痛牙痛,鼻衄,口瘡,痔瘡等等。傷津反應最長表現為口干舌燥,小便短赤、便秘、大汗大渴等等。局部皮膚過敏表現為瘙癢,皮疹。
臟腑功能失調可以表現為多個方面比如心悸、咳喘、大小便異常等等,有些則與艾灸后的排病反應有相似表現,鑒別的要點主要是看體力精力飲食睡眠二便是不是正常。
艾灸后出現副反應主要與如下因素相關:
1、艾條質量不好:比如新艾做的艾條辛溫燥烈容易上火,而陳艾艾條藥性柔和。
2、穴位選擇不當:比如艾灸時需局部艾灸和遠端穴位搭配使用,如一味只艾灸局部則容易引起上火。
3、中醫辨證有誤:比如實熱、濕熱或陰虛火旺的癥狀用了艾灸,熱上加熱,也容易出現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