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溫灸是中國古老的療法之一,最適宜在夏天進行。不僅有利于養生,也可作為“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馬氏溫灸經驗,灸治百病!
馬少群灸法經驗:溫灸治百病!溫灸屬于針灸范圍之中,但不用針刺,而是通過點燃艾絨的熱力進行治療。溫灸是中國古老的療法之一,最適宜在夏天進行。不僅有利于養生,也可作為“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
馬氏溫灸
溫灸的治療作用
溫通經脈,驅散寒邪;
行氣活血,消瘀散結;
溫補益氣,固陽固脫;
預防疾病,強身健體。
天津名老中醫馬少群先生(1903—1992)曾在30年代以函授方式從浙江寧波“東方針灸學社”學習日本溫灸術,馬少群改進了日本溫灸術,自成一體創馬氏溫灸法。馬氏溫灸法可一次同時灸數個穴位,施救過程中勿須手持,固定于穴位之上,坐臥均可治療,還可以邊灸邊看電視,看書等,病人溫灸時甚至可以走動,非常方便,每次溫灸時間可以自行調整,治療過程中病人只覺得溫熱舒服,而且非常安全,容易讓人接受。

馬氏溫灸的灸法思想經驗
1、病初灸局部,病久灸整體。
2、灸貴于早,貴于恒。
3、灸貴通腑氣。
4、灸貴引導,先后有序。
5、灸病羸弱著,先用小火攻之。
6、兼病兼治,急病先治。
馬氏溫灸“灸藥配合”
少群先生習慣于在施灸時將少量灸藥摻入青艾絨,其配制如下:生五靈脂24克,生青鹽15克,夜明砂(微炒)6克,乳香3克,沒藥3克,大蔥根干蒂6克(筆者常以桂枝等量代替),木通9克,白芷6克。以上藥味共研細末即成所用灸藥,可與500克青艾絨配用,若一日一灸,大概可使用一個月時間,灸藥應裝瓶防潮,防走氣味。
溫灸灸量參考熱敏灸(古艾世家改良)
調理時,頭面20分鐘,背和四肢25分鐘,胸腹部30分鐘;
治病時,飽和灸量,灸感消失為度。
馬氏溫灸常規灸法
一日中脘(單穴)灸30分鐘,足三里(雙穴)各灸30分鐘。
二日環跳(雙穴)各灸25分鐘,陽陵泉(雙穴)各灸30分鐘。
三日風市(雙穴)各灸25分鐘,申脈(雙穴)各灸25分鐘。
四日肩髃(雙穴)各灸25分鐘,曲池(雙穴)各灸25分鐘。
五日風池(雙穴)各灸25分鐘,懸鐘(雙穴)各灸25分鐘。
六日身柱(單穴)灸30分鐘,腰陽關(單穴)灸30分鐘,三陰交(雙穴)各灸25分鐘。
七日委中(雙穴)各灸25分鐘,照海(雙穴)各灸25分鐘。
八日百會(單會)灸25分鐘,啞門(單穴)灸25分鐘,列缺(雙穴)各灸25分鐘。
注:
1)高低血壓、半身不遂、關節炎均可按此法灸治;
2)高血壓患者在1-7日穴灸4個循環后,再開始灸第八日的穴,灸百會,啞門,對降血壓及減輕頭暈頭痛等均有良效,然灸之過早,會經脈未通,艾火不能流行,聚于頭部,而致頭暈頭痛等癥加重,故宜先灸通中下部的穴道,再加灸頭部穴。
3)以上穴循環灸至愈,每日灸臍(神闕)30分鐘。
馬氏溫灸“穴位經驗集”

1)百會穴:慢性病患者的體質多為下寒上熱,下虛上實,卒灸百會等頭部穴,某些患者可出現頭暈,口干,耳鳴等反應,且必覺頭腦輕松,灸量20-25分鐘。
2)風池:偏頭面痛,用于降高血壓較好,治嚴重的眩暈宜配懸鐘灸量20-25分鐘。
3)曲骨:治各種婦科病,如子宮下垂,子宮腫瘤等,宜治尿頻,灸量30-60分鐘。
4)神闕:使腦溢血昏迷及腦血栓昏迷患者復蘇,須長時間灸此穴。慢性病,不論何癥,多宜灸此,治急證宜效,以其助護元氣爾。灸量30-60分鐘。腦溢血及腦血栓昏迷患者,可灸至蘇醒止。
5)章門:所治甚廣。因脾虛,脾氣呆滯所致癥宜灸之,無論痞、癥瘕、肝積肥氣,及各種肝膽病癥皆宜灸之。灸量30分鐘。
6)期門:所治甚廣。如肝氣盛、肝炎、肝硬化、腎炎、肋膜炎、脾腫大、傷寒不解。熱入血室及喘息等癥。大凡各臟腑有淤滯,治須調肝者,宜灸此穴配太沖。灸量30分鐘。
7)靈臺:哮喘發作時速灸靈臺配身柱、太溪。灸量30分鐘。
8)風門:配陽陵泉治四時感冒,初覺有異便急灸之,往往立愈;能退感冒等引起的高熱。
9)照海:高血壓、半身不遂、關節炎、便秘、水腫、癲癇晝夜發及夜發均可用。灸量25-30分鐘。
10)懸鐘:高血壓及各種屬于上熱下寒,上實下虛癥,灸量25-30分鐘。
馬氏溫灸注意事項
1:施灸時,因部位、病情的不同,所得到的“熱”感也會有所不同。譬如透感:溫灸產生的熱感從皮膚表面直達深部組織,甚至內臟;擴透:熱感以施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傳熱:熱感從施灸點循一定線路向遠部傳導,甚至到達病灶;遠離施灸部位較施灸部位更有熱感;深部組織熱感較表面部位更熱等。除了熱感外,施灸部位還會有酸、脹、麻、痛之感。
2:大多數穴位在人體都有兩個,溫灸時要先灸左后灸右;如果灸的穴位多而分散,應按先背部后胸腹、先頭身后四肢的順序進行;初次使用灸法時,要時間短、小劑量,以后再逐漸延長時間。
3:施灸時要注意防止落灰,以防燙傷;如果施灸時出現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出汗等癥狀,應立即停灸、臥床,并開窗通風。
4:溫灸后,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多喝溫水,以利排毒;別忘了將艾條置于盛清水的容器中熄滅后放在一旁陰干,以備下次再用。
溫灸四大養生保健穴
關元穴:位于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20~30分鐘。

命門穴:位于人體背后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20~30分鐘。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于五指寬度。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癥狀。
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20~30分鐘。經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補益脾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祛邪防病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