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遠端取穴具有艾灸全身的功能,激發經氣流行的功效:對遠端穴位艾灸能打通和經絡通道,消除積滯在患處及關聯區域的病理產物。
人體有361個經穴和眾多的經外奇穴
艾灸主要是通過作用于穴位來灸于各種病癥,因此在艾灸時,取穴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艾灸效果的好壞。人體有361個經穴和眾多的經外奇穴,每個穴位的功能各不相同。只有根據艾灸臨床經驗和經穴理論,掌握一定的艾灸知識和取穴原則,才能合理的為患者取穴艾灸。取穴原則主要包括局部取穴、遠部取穴和隨癥取穴。
艾灸時怎樣選擇穴位
局部取穴原則
艾灸取穴的三大原則
原則一:局部取穴
局部取穴是指用艾灸直接作用于病痛所在的位置,或者在病痛臨近之處對癥取穴。局部取穴是以艾灸局部功能為主,提高全身機能為輔的一種取穴方法。這一取穴原則提出的根據是病灶器官臨近的各個穴位具有區域性的就近艾灸調理的作用。如頭部各穴均能調理頭痛;眼眶各穴位調理目疾;耳部周圍各穴均能調理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調理腸胃;胸背諸穴均能作用于心肺;四肢諸穴均能作用于關節。

局部取穴艾灸具有改善病灶處血管和淋巴管的功能效果。用艾灸局部,能疏導患病處的血液循環和淋巴流,增強局部的抗病能力,加速新陳代謝,促進涉出五之吸收,有助于減輕水腫和消退炎癥。
局部取穴艾灸的應用廣泛,凡是體表癥狀明顯的病癥和較為局限的病癥,均可使用此方法選取穴位進行艾灸。
遠端取穴原則
原則二:遠端取穴
病在上者先治其下,后治其上;
病在左者先治其右,后治其左;
病在前者先治其后,后治其前;
病在內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內。
用艾灸作用在遠離病痛的經穴,稱之為遠端取穴。這一取穴原則是依據穴位具有遠治作用提出的。人體許多穴位,尤其是四肢、關節上的穴位,不僅可以艾灸局部病癥,還能調理遠端病癥。這種方法以提高全身機能為主,改善局部狀況為輔。
遠端取穴具有艾灸全身的功能,激發經氣流行的功效:對遠端穴位艾灸能打通和經絡通道,消除積滯在患處及關聯區域的病理產物。
遠端取穴運用非常廣泛,取穴時既可取臟腑經脈的本經穴位,也可取與病變臟腑經脈相表里的經脈上的穴位,或名稱相同的經脈上的穴位。
隨癥取穴原則
原則三:隨癥取穴
隨癥取穴是針對某些全身病癥或疾病的病因病機而選取穴位。這一取穴原則是根據中醫理論和穴位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為有許多全身性疾病難以判斷方位,如失眠、昏迷等,不適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時就必須根據病癥的性質進行分析判斷,弄清病癥所屬臟腑和經脈,再按照隨癥取穴原則,選取對癥的穴位進行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