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門穴位準確位置圖
【穴名解說】
【啞門穴】Yǎmén(DU15),經穴名,《素問.氣穴論》:“名喑門。”《千金翼方》。又作痖門。近作啞門。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別名:舌厭穴,橫舌穴,舌黃穴,舌腫穴。
【穴位含義】督脈陽氣在此散熱冷縮。
1、“啞門穴”,“啞”,發不出聲也,此指陽氣在此開始衰敗。“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督陽氣在此散熱冷縮。本穴物質為大椎穴傳來的陽熱之氣,至本穴后因其熱散而收引,陽氣的散熱收引太過則使人不能發聲,故名。(病音)門名意與“啞門穴”同,(病音)為失語之意。
2、“舌厭穴”,“舌”,至柔之物也,其所能柔軟自如是因為陽氣充盛使然也。“厭”,厭惡也。舌厭名意指督脈的陽氣在此散熱冷縮為舌所厭惡。本穴物質為大椎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后散熱冷縮,人體的陽氣不足則至柔之地的舌部陽氣先衰,舌部陽氣衰敗則舌不能運動自如,故名舌厭。舌腫名意與舌厭近同,腫指陽氣太過陰不足則舌為之腫。
3、“橫舌穴”,“橫”,橫向也。“舌”,口中之舌也。橫舌名意指穴內陽氣充盛則舌能活動自如。舌黃名意與橫舌同,黃通橫。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律】散熱縮合后橫向傳來于風俯穴。
【功能作用】收引陽氣。
【啞門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頭重、頭痛、頑固性頭痛、失眠、精神煩躁、鼻出血、嘔吐不止、癲癇、癱瘓等
【作用功效】開竅醒神、散風熄風
【啞門穴位配伍】瀉啞門穴、聽會穴、外關穴(或中渚穴)、丘墟穴治高熱或瘧疾所致耳聾;啞門穴配人中穴、廉泉穴治舌強不語、暴喑、咽喉炎;啞門穴配百會穴、人中穴、豐隆穴、后溪穴治癲狂、癲癇;啞門穴配風池穴、風府穴治中風失語、不省人事;啞門穴配勞宮穴、三陰交穴、涌泉穴等九穴為回陽九針,可以開竅醒神治昏厥;啞門穴配腦戶穴、百會穴、風池穴、太溪穴、昆侖穴、腎俞穴治大腦發育不全;針啞門穴、腎俞穴、太溪穴治療貧血。
【臨床應用】
啞門穴是治療舌強不語,暴音,癲癇,癔癥,頭痛項強首選穴。以正坐位微低頭,針尖向下頜方向刺0.5-1寸,不可反復提插,捻轉,嚴控深度,勿傷延髓,如有觸電感覺立即退針為主要注意事項。啞門穴處在頸部重要生理位置,周圍是項韌帶,項肌,斜方肌,頸半棘肌,頭下斜肌,頭后大小直肌,頸神經和枕神經通過處,是頸部活動樞紐。生活工作中局部軟組織易受損傷。軟組織的損傷,炎癥,滲出,粘連等病理改變,壓迫神經血管引起臨床癥狀和體征。
【針刺方法】伏坐位或伏臥位,強低頭下頜力達胸部,針尖向下頜或天突穴方向刺1.5-2寸,可達樞椎棘突,不求有觸電感覺,毫針或粗針亦可以風府或腦戶穴進針透刺,刺到所需深度較傳統刺法安全,可行提插或緩慢捻轉,捻轉緩慢持續二分鐘留針或不留針,因強低頭進針持續牽拉緊受累肌組織達最長度,并留針二分鐘以上,就能使病理性痛疼減輕或消失。對項強療效佳。在針刺啞門穴同時加透刺天柱穴有增加療效作用。注意患者耐受力防止暈針,筆者有自制針刀,對病程長,重癥患者,有因勢利導作用,療效更顯著,遠期效果穩定。

【穴位配伍】配廉泉,天突,關沖治舌強不語,暴音;配風府,腦戶,玉枕,風池治血管神經性頭痛;配風池,頸上段夾脊穴治椎基動脈供血不足引起頭昏等癥及老年癡呆癥,腦梗塞等癥,配頸下段夾脊穴肩井,肩中等治頸肩綜合癥。曾一次治愈腦血栓語言不利患者(僅一例)。
【理解體會】經絡理論有"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論述。啞門穴主治病癥與現代醫學神經節段分布相吻合。所處生理位置重要,而中年后由于局部組織退變或勞損,致經脈瘀滯,氣血不通,產生癥狀和體征,治則以疏通經絡,松解軟組織粘連或肌筋脹力,解除神經血管受壓恢復組織正常生理功能。針刺后松解調整局部生理結構平衡,減少對血管壓迫,改善腦供血頭昏得愈。中風后遺癥的康復可能與促進腦供血有關。筆者臨床工作中遵循:辯癥診病,因病選針,據針施術,按術取效。診治原則。疾病早期輕癥多功能障礙,調整陰陽平衡多用毫針或粗針辯癥刺之,晚期多局部組織結構改變,如頭枕痛局部水腫,項強多肌肉,筋膜粘連針刀刺之,屢見顯效。啞門穴主治重癥患者應先處治局部組織病理改變,再行辯癥治之,方見顯效,否則,筆者觀察到見效緩慢,和遠期效不穩定,腦血栓和腦溢血后遺癥的治療此穴尤為重要。針刀的內松解術目前還沒有一種手術所代替,創傷小,方法簡便,療效好。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針灸療法】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松,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啞門穴0.5~1寸。
特別注意:啞門穴被點中后,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①舌強不語,暴唁:②頭痛,項強:③癲癇,癔病?,F代常用于治療語言不利、失語、腦血管病、延髓麻痹、癲癇、精神分裂癥等。配人中、腰奇主治癲癇:配廉泉、耳門、翳風、合谷主治聾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