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口禾髎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口禾髎穴位于人體的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用食指指腹按壓口禾髎,每次5-10分鐘,以有酸痛感為宜,對過敏性鼻炎、鼻前庭炎和慢性鼻炎均有
口禾髎(Kǒuhéliáo)
【所屬經絡】
手陽明大腸經
【國際代碼】
LI19
口禾髎穴位描述
在上唇部,當鼻子外緣直下,平水溝穴。共2穴(按身體對稱軸對稱,左右各1穴)。

口禾髎為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即禾髎。別名和窌、長頻、長髎、長頰、長顪。屬手陽明大腸經??谥缚诓?,禾指谷物,髎指骨隙,谷物從口入胃,穴在口旁骨隙中,故名口禾髎。
【腧穴釋義】
口禾髎。禾,細長之物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大腸經體表經水由本穴回歸大腸經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扶突穴與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后冷降歸于地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歸大腸經體內經脈,地部孔隙細長狹窄,如孔隙之狀,故名。
禾髎、長頻、長髎、長頰之名皆與口禾穴同。長指地部孔隙細長,頻指氣血的運行頻頻不斷,頰通挾,皆為對穴內氣血物質的運行或穴位的微觀形態的描述。
口禾髎的準確穴位圖
【定位】
在上唇部,當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

【穴位解剖】
在上頜骨犬齒窩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動、靜脈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經與三叉神經第2支下支的吻合叢。
【取穴法】
仰靠或仰臥位。鼻翼外緣直下與水溝(參見“水溝”)相平處,即為本穴。
口禾髎的作用
鼻塞、鼽衄、口歪、口噤等局部病證?,F代常用于治療鼻炎、嗅覺減退、面神經麻痹或痙攣。配地倉、頰車、等主治口歪、口噤:配兌端、勞宮主治鼽衄。
【功能主治】
功能:疏風清熱,通鼻利竅。
主治: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口,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息肉,尸厥等。

【按摩口禾髎穴的功效】
1、導引大腸經的體表之液回流大腸經的體內經脈。
2、疏風清熱,通鼻利竅此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位于口鼻之間,其經脈人下齒齦,回出環繞口唇,交人中,抵鼻旁,故此穴善通鼻竅治療各種鼻子疾患;并可疏面齒風邪,以治療面口疾患。
【穴位配伍】
口禾髎配地倉穴、頰車穴、陽谷穴治面神經麻痹。
口禾髎配迎香穴、印堂穴、合谷穴治鼻疾。
口禾髎配印堂穴、列缺穴治鼻出血。
口禾髎配地倉穴、頰車穴、上關穴、牽正穴、地倉穴、四白穴、陽白穴,治面神經麻痹。
口禾髎配合谷穴、印堂穴、上星穴,治鼻塞、鼻衄。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3~0.5寸。
向內平刺0.5~0.8寸,透水溝穴,局部脹痛。
灸法
此穴因位于面部危險三角區,禁灸。
【主治病癥】
【艾灸參數】
禁灸。
【經驗應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鼻炎、嗅覺減退、面神經麻痹或痙攣。配地倉、頰車、等主治口歪、口噤;配兌端、勞宮主治鼽衄。
【口禾髎穴的保健養生】
用食指指腹按壓口禾髎,每次5-10分鐘,以有酸痛感為宜,對過敏性鼻炎、鼻前庭炎和慢性鼻炎均有較好療效。
經常用食指指腹點按口禾髎,每次1-3分鐘,對鼻部有良好的保養作用。
【口禾髎穴的古文摘錄】
定位記載
《針灸甲乙經》:在直鼻孔下,俠水溝傍五分。[7]
主治記載
《針灸甲乙經》:鼻窒,口僻,清涕出,不可止,鼻衄有癰。
《外臺秘要方》:口噤不可開。
《太平圣惠方》:尸厥。
《針灸大成》:尸厥及口不可開,鼻瘡息肉,鼻塞不聞香臭,鼽衄不止。
《靈光賦》:兩鼻口衄針禾髎。
過敏性鼻炎是身體對某些過敏性原敏感性增高而呈現的一種以鼻黏膜病變為主的疾病。以鼻黏膜腫脹、色淡、噴嚏、流清涕為主。本病主要是肺氣虛、風寒之邪乘虛而入,犯及鼻竅所致!艾灸能溫肺固表,疏散風寒,治療過敏性鼻炎有很好的效果。治療鼻炎(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干酪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縮性鼻一系列鼻炎,都可用這種方法治療。取穴迎香、印堂、太陽、鼻梁骨、眉骨、兩個肺俞、關元、神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