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聽會就位于耳朵眼的正前方,張嘴時兩耳邊各有一個凹,這個凹陷處就是聽會。聽會穴屬足少陽膽經,布有耳神經和顏面神經分支。因主治一切耳疾所集,耳聾氣閉,重聽耳鳴、耳流水
聽會(Tīnghuì)
【所屬經絡】
足少陽膽經
【國際代碼】
GB2
【定位】
在面部,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聽會穴位描述
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共2穴(按身體對稱軸對稱,左右各1穴)。
聽會就位于耳朵眼的正前方,張嘴時兩耳邊各有一個凹,這個凹陷處就是聽會。聽會穴屬足少陽膽經,布有耳神經和顏面神經分支。因主治一切耳疾所集,耳聾氣閉,重聽耳鳴、耳流水流膿及耳癢所以穴名聽會。
聽會穴的準確穴位圖
【取穴法】
第1步:正坐或側臥位;
第2步:用手指置于耳屏下方,在下頜骨髁狀突后緣按壓有一淺凹,張口時該凹陷更明顯處,即為本穴。

【主治病癥】
①耳鳴、耳聾、聤耳等耳疾;②齒痛、口眼歪斜、面痛。
聽會穴位的作用
①耳鳴、耳聾、聘耳等耳疾:②齒痛、口眼歪斜、面痛?,F代常用于治療神經性耳鳴(耳聾)、中耳炎、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配聽宮、翳風主治耳鳴、耳聾。
治療耳聾耳鳴
《醫宗金鑒》記載:“聽會穴主治耳聾耳鳴,牙車脫臼,齒痛,中風瘛疭喎邪等證。”經常按摩此穴可以有效改善聽力,治療耳部的各種疾患,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各臟器功能的下降,許多疾病紛紛表現出來。這其中耳鳴耳聾是最常見的癥狀。尤其是很多中老年人保守耳聾耳鳴的困擾。耳鳴是指人們在沒有任何外界刺激條件下所產生的異常聲音感覺。人們經常會感到耳朵里有一些特殊的聲音,但周圍卻找不到相應的發生源。耳鳴常常是耳聾的先兆,耳鳴亦可伴有耳聾,一旦出現耳鳴耳聾不但造成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障礙,還會造成身體上的損害,給患者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傷害。
耳鳴及耳聾在中醫上有虛實之分,虛證是由于臟腑虛損所致,而實證多是由于寒、熱、濕、氣、痰、火等引起,其中肝膽火旺導致的膽經氣血不通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聽會穴位于耳前,根據中醫“穴位所在,主治所及”的說法,聽會穴具有益聰、開耳竅的作用,是治療耳鳴、耳聾的首選要穴。
刺激方法可以是點按,按揉或者摩擦。以大拇指或食指在聽會穴的位置上下來回摩擦,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其實聽會穴不僅對耳鳴耳聾有特效,對于面癱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因為刺激聽會穴,可以把氣血引到面部,一旦氣血充足,不但耳朵能聽見,面癱的問題也可以得到解決。即使現在沒有出現耳朵方面的問題,經常刺激它對于聽力也有好處。
【艾灸參數】
艾條懸灸:5-10分鐘。
【經驗應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神經性耳鳴(耳聾)、中耳炎、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配聽宮、翳風主治耳鳴、耳聾。
穴位配伍
聽會配翳風、聽宮、外關,治耳鳴、耳聾。
聽會配睛明、絲竹空、攢竹,有清熱止痛的作用,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聽會配頭維、印堂、太沖,有疏散風熱,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
聽會配合谷、太陽、顴髎,有祛風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經痛。
日常按摩方法
【按摩方法】
每天3次用雙手的拇指按揉兩側聽會,力量稍大,以感覺有些脹疼為度,每次每穴2-3分鐘。
【艾灸方法】
找到聽會穴所在的位置,艾條距離聽會穴3-4根手指頭寬的距離,感受一下溫度是否合適,懸灸5-10分鐘,每天可艾灸1-2次。注意避開頭發。
過敏性鼻炎是身體對某些過敏性原敏感性增高而呈現的一種以鼻黏膜病變為主的疾病。以鼻黏膜腫脹、色淡、噴嚏、流清涕為主。本病主要是肺氣虛、風寒之邪乘虛而入,犯及鼻竅所致!艾灸能溫肺固表,疏散風寒,治療過敏性鼻炎有很好的效果。治療鼻炎(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干酪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縮性鼻一系列鼻炎,都可用這種方法治療。取穴迎香、印堂、太陽、鼻梁骨、眉骨、兩個肺俞、關元、神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