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浮郄穴位于人體的腘橫紋外側端,委陽穴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F代常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膀胱炎、腓腸肌痙攣等。配承山、昆侖主治小腿攣急;配尺澤、上巨虛主治腸鳴腹瀉。
【定位】
在腘橫紋外側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浮郄穴位描述
胭橫紋外側端,委陽穴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共2穴(按身體對稱軸對稱,左右各1穴)。

浮郄穴位于人體的腘橫紋外側端,委陽穴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浮郄穴
【穴名解說】
【浮郄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
【名解】浮,陽也、氣也。郄,孔隙也。浮郄名意指膀胱經經氣在此各至天之天部。本穴物質為委陽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因吸熱而上至天之天部,但因膀胱經氣血性本寒濕,即使吸熱其所上行天之天部的氣態物也少,如從孔隙中上行一般,故名浮郄。
【穴位含義】膀胱經經氣在此升至天之天部。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循膀胱經上行并散熱冷降。
【功能作用】清熱降溫。
【穴位解剖】在股二頭肌鍵內側;有膝上外側動、靜脈;布有股后皮神經,正當腓總神經處。
【取穴法】
俯臥位。從腘橫紋外側端向上量1橫指,可及一大筋(股二頭肌腱),在該筋內側按壓有凹陷處,即為本穴。

【主治病癥】
①股、腘窩部疼痛、麻木;②便秘,急性胃腸炎;③膀胱炎,尿潴留;④髕骨軟化癥,腓腸肌痙攣。
浮郄穴的作用
①股、胭窩部疼痛、麻木:②便秘?,F代常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膀胱炎、腓腸肌痙攣等。配承山、昆侖主治小腿孿急:配尺澤、上巨虛主治腸嗚腹瀉。
【按摩浮郄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病癥】急性胃腸炎、便秘、麻木、股腘部疼痛;髀樞不仁、霍亂轉筋、下肢麻痹等。
【作用功效】浮郄穴,清熱降溫、舒筋通絡。
【臨床運用】現代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便秘,膀胱炎,尿潴留,髕骨軟化癥,腓腸肌痙攣等。
【穴位配伍】浮郄穴配承山穴治療下肢痿痹;配尺澤穴、上巨虛穴治療急性胃腸炎;配承山穴、昆侖穴治療臀股麻木、小腿攣急。
【治療便秘的穴位】主要穴位:天樞穴、大腸俞穴、上巨虛穴、支溝穴;
【治療氣秘者】浮郄穴配中脘穴、太沖穴;治療虛秘者:配脾俞穴、氣海穴;治療冷秘者:配神闕穴、關元穴;治療熱秘者:配合谷穴、曲池穴。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針刺方法】浮郄穴,直刺0.5~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小腿放散。
【艾灸方法】浮郄穴艾條溫灸10~15分鐘,浮郄穴,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
【艾灸參數】
隔物灸儀艾灸時間:20-30分鐘;溫度:38-45℃;
艾條懸灸時間:10-15分鐘;
艾炷灸時間:5-7壯。
【經驗應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膀胱炎、腓腸肌痙攣等。配承山、昆侖主治小腿攣急;配尺澤、上巨虛主治腸鳴腹瀉。
過敏性鼻炎是身體對某些過敏性原敏感性增高而呈現的一種以鼻黏膜病變為主的疾病。以鼻黏膜腫脹、色淡、噴嚏、流清涕為主。本病主要是肺氣虛、風寒之邪乘虛而入,犯及鼻竅所致!艾灸能溫肺固表,疏散風寒,治療過敏性鼻炎有很好的效果。治療鼻炎(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干酪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縮性鼻一系列鼻炎,都可用這種方法治療。取穴迎香、印堂、太陽、鼻梁骨、眉骨、兩個肺俞、關元、神闕。...